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务公告 >> 正文

外国语学院举办“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专题教研活动:探索融合新路径,共绘育人新图景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6-19 [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外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近日,外国语学院精心组织了一场以 “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路径及教学实践” 为主题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专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探索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路径,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本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教研活动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分教研室开展。活动伊始,各位教研室主任简要介绍了本次教研活动的背景与目的,强调了课程思政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为后续的研讨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各教研室老师们纷纷结合自己所授课程,分享了各自在外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张晶老师结合《综合英语四》的教学内容,深入探讨了课程思政与课文讲解的融合策略。在教学中,张晶老师尝试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新闻,例如选取《中国日报》等权威媒体的新闻报道,让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动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还组织学生制作有关梅州客家文化的英语短视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介绍梅州客家土楼、客家美食、客家民俗等的短视频,并用英语进行解说。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还让他们深入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培养了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牛艳莉老师借助 PPT,详细阐述了《中国文化概要》这门课程如何通过深挖教材、补充信息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她认为,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并加以合理利用。在教学过程中,牛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观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学会用英语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陈昭霞、叶雪平、陈柳青、李裕娴、余星等老师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应遵循的核心原则及可行的实践路径,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比较好的一些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日语专业教研室叶秀华、金银姬、侯丽丽等老师则聚焦日语专业教学,探讨了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定位、基本原则遵循、特色内容融入路径、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内容。翻译课程主讲老师们表示她们在教学中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转换技巧的传授。通过精心选取涉及当代中国科技发展、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国际重大事件等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的真实翻译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翻译策略选择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立场、价值取向与国家形象建构意识。课堂讨论中,学生不仅锤炼了翻译技能,更深刻体会到新时代译者肩负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文化使命。

本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外国语学院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的平台,有效提升了教师们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对课程思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积极探索,把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




上一条:喜讯| 外国语学院2025届学子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创历史新高

下一条: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2025届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核结果及学士学位拟授予名单公示